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凯先院士致词
—— 发布日期:2011-12-07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院士
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的致词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全体代表:
今天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召开第七届代表大会,今年又是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在这隆重和喜庆的日子里,我代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上海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几十年来,在上海市委和市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专门召开了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制定了发展中西医结合的规划。上海市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持续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中西医结合藏象理论、阴阳学说、针刺镇痛、活血化瘀,和创新药物研究领域,以及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疑难病症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西医结合专业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包括两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等一批杰出的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和建设的国家级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一批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科研机构相继建立和蓬勃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加大投入,坚持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这些举措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过程中,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作为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学会成立30年以来,在团结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发展,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学术繁荣,传布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理念,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继续教育,表彰和推广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普及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知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学会还积极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呼声和要求,为行政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咨询意见,较好地在政府和科技工作者之间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最近五年,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术活动空前活跃,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走在全国各省市的前列;学会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建立了学会网站;设立了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进步奖;发起了江浙沪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区域合作的有益探索;成功举办了2011年上海中西医结合医学国际会议,促进了结合医学的国际交流;学会还充分发挥平台功能,不但协调组织了一些科研课题,还由学会独立承担了科研项目;学会最近还建立了科学研究基金,准备对青年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开展科研项目的资助。
当代社会正在快速向城市化、老龄化社会过渡,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医学发展的背景和环境正面临着重大变化,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医学目的调整和医疗模式转变成为当代医学发展必须研究和探索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200年来,快速发展的西方现代医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医学的优势在于注重证据的循证医学思想和建立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实证医学体系,强调还原分析,解明事物的本质等。但是,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人类面临的主要健康挑战逐步向非感染性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病变、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以线性思维和还原分析为特点的西方医学遇到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其优势在于整体观的生命科学理论和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学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探索、应对当代面临的以非传染性慢性病等复杂疾病为主的健康挑战、实现医学模式的调整和转变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
在上述背景下,中、西医学优势互补,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不仅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而且也已成为临床实践中提高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但我们也要看到,相对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和经历了几百年发展的西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还是一门处于成长阶段的年轻学科,当前,在学科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人才梯队的培养,舆论环境的认同,法制法规的保障,机构的建设,科研和教育的投入等方方面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而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作为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在团结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凝聚大家的聪明和智慧,搭建一个发展科学的交流、沟通、分享的公共平台方面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这次大会将选出新的理事会和学会领导班子,我相信,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一定能够开拓创新,把学会工作做的更好,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作更大的贡献。
祝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圆满成功!
陈凯先
2011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