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尹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会长
(1986.4- )
简 介
沈自尹1928生于浙江镇海, 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55年师从上海著名中医姜春华教授学习中医,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因成绩显著,于1959年师徒共同荣获卫生部颁发的“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金质奖章”。历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成员、卫生部中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副主编,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国内外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沈自尹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为继承和发扬中医精华、创立中西医结合学科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他率先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治病原理,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找到了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中西医有机结合;提出“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结合”使中医辨证向科学化、客观化发展,在奠定和发展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他科学地阐明了中医的“肾阳虚证”是下丘脑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首次在国际上证实了中医的“证”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
沈自尹教授对中医“肾本质”的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完善的过程。他不断地吸取现代医学的先进理论和学说,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激素-受体-基因激活机制等,与中医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脏象学说”等融会贯通,使中医“肾阳虚证”的研究从定性、定量到定位,并逐步达到阐明。同时也证明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促进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使中医能用科学的语言与现代医学进行交流,使中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位中西医结合开拓者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
在21世纪初的后基因时代,沈教授采用了基因芯片技术,证明了补肾中药可以调整因衰老所致的免疫相关基因的紊乱,重塑基因平衡,从而逆转了衰老机体淋巴细胞的过度凋亡,延缓了免疫功能的衰退。近年来,又开始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探索中医理论的整体性。他与数学、力学、计算机学等方面的专家紧密合作,共同研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衰老状态、疾病状态的动态变化,以及中药干预对这一网络调控的影响,使本学科的学术水平始终站在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的最前沿。目前沈教授仍然活跃在医、教、研第一线,希望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能丰富和发扬中医药学,也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